※详解
曾国藩一生用人极多,评价人物也极多,而他以志趣高低作为评价人物高下的准绳,可谓抓住了人物评价的关键。但有意思的是,曾国藩在评价别人时,总是以褒为主,以贬为次,至于他平日夸奖部属的才识的言论,更比比皆是。例如,对被他参劾了两次的李元度,他私下给曾国荃写信说:&ldo;李次青之才实不可及,吾在外数年,独觉惭对此人,弟可与之常通书信,一则少表余之歉忱,一则凡事可以请益。&rdo;又如,对与自己常闹别扭的左宗棠的才能,他非常折服,于咸丰十年四月上奏称,左宗棠&ldo;刚明耐苦,晓畅兵机&rdo;,请朝廷简用。清廷果于同年五月着左宗棠&ldo;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rdo;。第二年四月,曾国藩又上奏称左宗棠&ldo;以数千新集之众,破十倍凶悍之贼,察地利以审敌情,蓄机势以作士气,实属深明将略,度越时贤&rdo;,恳请&ldo;将左宗棠襄办军务改为帮办军务&rdo;。清廷又果如所请。曾国藩在评用人才上的见识,由此可见一斑。
曾国藩在上文说:&ldo;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rdo;直接把一个人能否立志、志向高低作为衡量人才高下的标准,这个观点是极有见地的。因为,在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庸庸碌碌、胸无大志的人最后能成就大事的。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从立志开始的。据《史记》记载,秦末的陈胜出身农民,家境很穷,少年时代就以帮人耕作求生。但他人穷志大,很想有所作为。他常常感叹人世,有时惆怅,有时慷慨激昂。有一次,他在劳动之余休息时,坐在田埂上默默长思。突然自言自语地说:&ldo;倘若有朝一日我发了,成为富贵的人,我将不忘记穷兄弟们。&rdo;与他一起劳作的佃农们听后都不以为然,并笑话他说:&ldo;你一个帮人干活的农夫,何来富贵之谈?无非是说大话而已。&rdo;陈胜对于大家的取笑十分遗憾,深有所感地说道:&ldo;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rdo;有志者终成大事。不久,陈胜便在大泽乡发动了推翻秦朝的农民起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证实了他的豪言壮语不是痴人说大话,而是他的宏愿和决心的表达。
与曾国藩同时的左宗棠也是素怀大志之人。左宗棠自称今亮(即今世诸葛亮),以精通经世之学勉励自己,当科场失意后,他绝不留恋,而他最终也因自己的经世之才而得到当时朝中大臣的赏识,成为最终功成名就的晋升之阶。
左宗棠,字季高,号朴存,湖南省湘阴县人,生于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四岁时,随祖父在家中梧塘书塾读书。六岁开始攻读&ldo;四书&rdo;、&ldo;五经&rdo;等儒家经典,九岁开始学作八股文。
第一部分:人才衡才‐‐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3)
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左宗棠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次年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
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十八岁的左宗棠在书铺买到一部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不久,又读了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齐召南的《水道提纲》。对这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左宗棠如获至宝,早晚研读,并做了详细的笔记,对于今后可以借鉴、可以施行的则&ldo;另编存录&rdo;。这些书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对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治理国家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许多沉湎于八股文章的学子对此很不理解,&ldo;莫不窃笑,以为无所用之&rdo;。左宗棠却毫不理会,仍然坚持走自己的路。
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十月,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因丁忧回到长沙。贺长龄是清代中期一位著名的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曾与江苏巡抚陶澎针对时弊,力行改革,政声卓著,并请魏源选辑从清朝开国到道光初年有关社会现实问题和经世致用的论文,编成《皇朝经世文编》一百二十卷。左宗棠早就十分钦慕贺长龄的学问、功业和为人,便前往请教。贺长龄见左宗棠人品不凡,知他志向远大,极为赏识,&ldo;以国士见待&rdo;。见他好学,又将家中藏书任其借阅。每次左宗棠上门,贺长龄必亲自登梯上楼取书,频频登降,不以为烦。每次还书,都要询问有何心得,与左宗棠&ldo;互相考订,孜孜,无稍倦厌&rdo;。贺长龄还曾劝告左宗棠:目前国家正苦缺乏人才,应志求远大,&ldo;幸勿苟且小就,自限其成&rdo;。
次年,左宗棠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这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颇高的书院,为南宋时抗金名将张浚与其子、著名理学家张所创办,大学者朱熹曾在此讲学。此时主持者即是丁忧在籍的原湖北学政、贺长龄之弟贺熙龄。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世致用学者,教学的宗旨就是:&ldo;透以义理、经世之学,不专重制艺、帖括。&rdo;左宗棠在这里不仅饱览了汉宋先儒之书,求到了有用之学,而且结识了后来成为湘军名将的罗泽南等,并以志行道互相砥砺,以学问义理共研讨。贺熙龄也很喜爱左宗棠,曾说:&ldo;左季高少从余游,观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rdo;
贺氏兄弟是一代名流、显宦,如此地看重左宗棠这个当时还十分贫穷的青年学子,使左宗棠感动不已,终生难忘。贺氏兄弟也一直没有忘记自己这位有前途的得意弟子。他们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往来。
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应巡抚吴荣光的邀请,左宗棠离家到醴陵主讲渌江书院。该书院有住读生童六十余人,但收入却很微薄,几乎朝不保夕。
不久,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阅兵江西,顺道回乡(湖南安化)省墓,途经醴陵。陶澍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嘉庆、道光年间,连任两江总督十余年。任职期间,他在林则徐、贺长龄、魏源、包世臣等的协助下,大力兴利除弊,整顿漕运,兴修水利,改革盐政,因而政绩卓著,深得时誉。陶澍出身贫寒,&ldo;少负经世志&rdo;,又是当时经世致用之学的代表人物。他敢于正视现实,关心民生,揭露封建衰世的黑暗和腐败,要求改革内政,主张严禁鸦片,加强军备,防御外敌入侵。
陶澍到醴陵来,醴陵县令自然要竭力款待,大事欢迎,为其准备了下榻的馆舍,并请渌江书院山长左宗棠书写楹联,以表欢迎。左宗棠崇尚经世致用之学,对陶澍等也早有了解,十分崇敬。于是挥笔写下一幅对联:
春殿语从容,甘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这幅对联,表达了故乡人民对陶澍的景仰和欢迎之情,又道出了陶澍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一段经历。一年多前(即道光十五年十一月底),道光皇帝在北京皇宫连续十四次召见陶澍,并亲笔为其幼年读书的&ldo;印心石屋&rdo;题写匾额。印心石屋是因陶澍屋前潭中有一印心石而得名。这件事朝野相传,人们极为羡慕,陶澍也自认是&ldo;旷代之荣&rdo;。因此当他看到这幅楹联后,极为赏识,询知是左宗棠所作,便立即约请相见,&ldo;一见目为奇才,纵论古今,为留一宿&rdo;。为此,陶澍还特意推迟归期一天,于次日与左宗棠周游醴陵,极为融洽,成为忘年之交,后来两人还成为儿女亲家。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帝国如风元朝的另类历史 陶然王爷 大唐惊变 玉体横陈 祸乱似妖 曾国藩家训 (复仇者联盟同人)索尔的洛基 华丽血时代:两晋南北朝的另类历史 影帝老婆是戏精 历史散文集之混乱年代的复杂人性 所谓青梅竹马 (綜主刀劍亂舞)直至盡頭 [JOJO]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 亡天下:南明痛史 皇后白软胖 我有病,你是药 [综]不要随便签契约 曾国藩家书 [斗破苍穹]妖修罗 [全职高手]意中人